孩子自殘怎麼辦?

甚麼是自殘?

自殘是指某人以故意傷害自己,來應對痛苦或不堪重負的感受和經歷。自殘的人可能有很多強烈的想法和感受難以處理,因而覺得傷害自己是唯一的應對方法;他們也可能是感到麻木,因而以傷害自己來獲得某些感覺。

如果你的孩子自殘,或者你擔心他們可能會自殘,身為父母,你可能會非常擔心和不安。記住,你和你的孩子並不孤單——很多年輕人都有過類似經歷,最後都能以其他方式應對自己的感受,走出困局。在這篇文章,你可以了解如何支援你的孩子以及尋求專業幫助的途徑。

自殘的方式

其中一些方式包括:

  • 割自己
  • 用指甲抓傷皮膚
  • 燒傷皮膚
  • 咬皮膚
  • 打自己,或將頭或身體其他部位撼牆
  • 拔扯頭髮、眉毛或睫毛
  • 插物件入身體

查探方法

留意下列情況:

  • 孩子身體有來歷不明的割傷、燒傷、咬傷、瘀傷或禿斑
  • 孩子經常把身體遮蓋,例如即使天氣炎熱也穿長袖上衣或長褲、不想被人看到換衣服或逃避游泳等活動
  • 垃圾箱中有染血的紙巾
  • 孩子看起來情緒低落或沮喪,如疏遠朋友家人
  • 孩子把問題歸咎於自己,或表達挫敗、覺得自己無用或絕望的感覺
  • 孩子情緒爆發,表現憤怒或與人激烈爭論

為甚麼會自殘?

自殘是應對嚴重情緒困擾的一種方式。有些人當感到無法應付生活中的種種,積累了大量不安情緒時,他們會自殘。那一刻,自殘產生的強烈感覺和伴隨而來的身體痛楚,取代了感到無法掌控生命的難過。

年輕人自殘是一個訊號,表達他們正面對生活上一些不太對勁的事情,甚至他們感到已經難以應付這些生活中的困局。作為年輕人身邊的成年人,應留意和關注這些重要訊號。

坊間存在不少關於自殘的謬誤, 以致家長未能適時處理。例如自殘會被視為是青春期的必經階段,或這是一種年輕人引人注意的行為表現。

雖然有時自殘的原因是很難從外在理解,但是年輕人會以自殘的方式:

  • 處理、減輕或表達非常強烈和令人不安的情緒, 例如感到受傷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或自我感覺差勁;
  • 紓緩緊張和壓力,減輕恐慌和焦慮的情緒, 使他們暫時能感到平靜;
  • 體驗身體上的痛苦,以分散情緒上的痛苦;
  • 增強自己控制情感和困境的能力,例如,當感到事情太困擾時,他們仍然可以做一些事情解困;
  • 停止麻木或“抽離” 的感覺,這些感覺的出現往往是一種身體對強烈不安感覺的自我保護機制。

然而,自殘只能當下短暫緩解不安的情緒,當情緒困擾再次升溫,自殘的衝動也在增加,同時、隨著這個循環不斷重複,年輕人會開始對自殘一事感到羞愧、困惑或害怕,以致更加重他們的負擔和壓力,最後可能形成一個很難打破的循環、一個難以停止的習慣。

即時如何幫助孩子?

長遠來說,讓孩子懂得注意他們自殘時的感受、有甚麼東西導致這些感受出現,以及有甚麼方法可紓緩這些感受,都能幫助孩子感到更能掌控情況。這樣做有望能減低孩子重擔不勝負荷與及需要自殘的感覺。

但是當自殘念頭出現的瞬間,準備定一個清單,提醒他們還有其他當下能做的事,有助於他們跨過繃緊的情緒,而避免自殘。

謹記方法因人而異,而且視乎孩子當時要處理的感受。有些年輕人想要一些紓緩的方法,例如在舒適的地方收藏起自己,有些人則想做些激烈的活動以燃燒精力。

告訴孩子他們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選擇,也要給予他們空間,去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法和找出哪些方法最適合自己。

  • 自製及使用紓緩盒子
  • 寫下感受日記
  • 將難過的感受書於紙上並將之棄掉
  • 撕毀雜誌或報紙
  • 擊打咕𠱸、枕頭及豆袋
  • 聽大聲的音樂
  • 沖個花灑涼
  • 做運動
  • 出外散步或遛狗
  •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,感受身體吸入和呼出空氣   的感覺
  • 用毛氈或被包裹自己
  • 找朋友、家人或求助熱綫傾談
  • 整理物件
  • 進行可以讓他們享受並且安定下來的嗜好,如填色、繪畫、看喜歡的電視劇、玩電子遊戲、烹飪或烘焙等

長期如何幫助孩子?

通過與子女對話了解他們面對的處境

家長可以考慮於戶外散步或進行活動時與子女討論,這有助子女放鬆,而不會太刹有介事。家長亦可考慮在「中立地」(例如子女的睡房以外)進行討論。

家長發現子女傷害自己後心中難免會很多疑問,但家長切記子女正經歷非常困難的時期,過多的問題可能令子女難以回答或不勝負荷。家長可以集中了解子女的行為及他們正面對的困難,而不是連珠炮發的拷問。 

溝通時保持開放態度能令子女知道他們可以隨時和你談談

子女可能因為傷害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愧,難於啟齒。要讓他們感到準備好時才談,告訴他們無論想談幾次、談多久都可以。

如果子女覺得難以進行面對面討論,可以考慮採用書信及電子訊息形式。這亦讓你有較多時間消化子女提出的情況,思考如何作出回應。

保持冷靜及不作個人主觀評價

當子女坦誠表達感受,家長宜專心聆聽及設身處地了解子女的感受,對他們的處境保持好奇心,而不是抱著儘快解決問題的心態。有時子女只是想你聆聽及了解他們的感受。

與子女一起了解令他們作出自我傷害的原因

自殘是有模仿性,往往是病徵,而不是病源。是否在學校或家裡發生了其他事情,令子女感到焦慮、害怕、傷心以及憤怒? 是否有可能做出一些改變而令情況改善?緩解一些壓力源有助改善子女不勝負荷的感覺。

協助子女了解自殘衝動時會出現與及他們當時的感受

當自殘衝動出現時,他們在想甚麼?他們的身體又甚麼感覺?

例如子女可能感到失神或充滿恐懼。這有助子女認清他們面對的感覺,並找出抒發及控制相關負面情緒的替代行為。

使用「情緒日記」或可以協助子女慢慢了解相關情況,紀錄每日的情緒的方法可以很簡單,一個單字、詞句以及表情符號都可以。

與子女一起進行喜歡的活動已建立具質素的親子時間

即使是短短的時間,與子女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例如繪畫、做小手作、運動、烹飪及看電影,都能令子女休息一下,並放鬆心情。

從子女日常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模式

你可以鼓勵子女準時起床、定時進食健康三餐、做運動、飲水、與家人建立優質相處時間以及充足睡眠(青少年每晚需要八至十小時睡眠時間)。家長可以考慮限制子女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的時間,以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。

向子女了解有什麼可以增加他們的安全感

你如果有信心,可以問問子女移走他們用來自殘的器具能否改善情況,抑或可能會令他們使用更具傷害性或不衛生的器具傷害自己。這問題或難以啟齒,如果你沒有信心處理這個情況,尋求專業協助是可以的。

留意子女的情況, 但不要令他們有受監視之感受

家長發現子女有自我傷害行為後,往往會想全天候監察他們,了解他們的一舉一動。雖然你想了解子女的情況不是壞主意,但子女覺得被監視,可能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及內疚感。如果情況許可或子女有相關要求,家長應給予他們適當私人空間。

尋找專業人士建議及協助

你可以有不同渠道為子女尋求協助,與家庭醫生(GP)進行討論是一個理想的開始,因為他們能夠與討論你關注的事項,與子女傾談以了解他們的狀況,以及告訴你各種可行方案。 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,家庭醫生可能轉介個案予精神健康專家,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(CAMHS)進行相關評估。儘管子女未必願意見家庭醫生,你仍可以與他們討論子女相關情況,並尋求協助。

資料翻譯自:https://www.youngminds.org.uk/parent/parents-a-z-mental-health-guide/self-harm/

zh_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