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泉分享

分享5: 父母孩子 玩住傾 玩住聽

分享5: 父母孩子 玩住傾 玩住聽

父母孩子 玩住傾 玩住聽

一家人玩「有口難言」估字遊戲,未夠十歲的小孩抽到一張寫住「失望」兩個字的卡牌,小孩擺出一副失望透表情,身旁的家長一下子便估中。問小孩甚麼時候最失望,小孩說: 「我知道父母好想我做得好,如參加比賽有好成績,如果我做不到,我會好失望。我失望係因為見到爸爸媽媽失望,我的失望是因為他們失望…..」在旁的家長立刻上前給小孩一個大大的擁抱。

註冊藝術(表達藝術)治療師蘇瑞雯 (Sandy So)(見下圖)對這感人一幕印象深刻,「沒料到一個未夠十歲的小孩,失望也咁多層次,這些情感孩子平時唔敢講,但透過遊戲她可以放鬆表達出來。」

香港的父母很多時唔夠Playful,工作與家庭壓力令大人忘掉玩的感覺,Sandy說一家人來到英國,難得有大廚房大草地有空間有更多時間,就試試邊玩邊畫邊聆聽孩子的感受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小朋友也有SAY

Sandy 浸大新聞系畢業後做過財經記者,後來到英國修讀MBA,之後返港在基金公司及投資銀行工作了十年。豐厚的薪金卻滿足不到心靈的滿足,人到中年發現最愛仍是對人的工作而非對冷冰冰的數字。到港大再修讀一個為期三年的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,進修期間發現患上癌症,康復後又復發,兩度休學治療,「停學然後又入院治療,整個經歷我發現是幫緊自己。」 已畢業3年的Sandy今天能笑著說。

修讀表達藝術治療需有大量實習工作,包括700小時實習,當中350小時是面對面實習,她因而接觸很多個案,「我發現每個個案背後也是一個故事,很想陪伴他們繼續演譯自己的故事。我製造一個安全空間,走進他們的內心,讓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需要,原來好多嘢可以轉變。」

因工作關係,她接觸到很多學生及父母,小朋友的單純令她很大感受,「小朋友成長過程,除了要有健康身體,健康心理也很重要,對他個人成長及日後人際關係很大影響,所以怎忙我也會抽時間去做小朋友個案,讓他們表達自己需要比大人知,同時比大人知道小朋友也有SAY。」

移民小朋友面對的問題  

欺凌的回憶

坊間很多人談到移民適應問題,不少人很容易拋出一句:小朋友來到英國適應最無問題,小朋友跟當地孩子玩下便能融入,事實又是否如此? 

談到移民對小朋友的影響,Sandy分享了一個已是成人的個案。有一個回流個案,今天已長大成人,但他對初中移民時在校面對欺凌,融入不到當地環境仍不能忘記,對他影響原來很深。

可能言語不通,小朋友有種孤單感覺,言語溝通不到,被同學推撞又或者起花名,可想像感覺幾難受,他又不知跟誰說好,可能連跟老師說也不知如何說起。

另一個案現時為初中生,移民外國後在校被欺凌,他的回應是跟別人打架。但他說老師不單沒幫他,反指他打架是錯,認為老師針對他,於是很討厭那位老師,每逢上堂也搗蛋。他不懂處理便以反常行為來處理。

因語言及文化背景不同,學校確實有欺凌情況,Sandy說更重要是從小教小朋友將自己情緒說出來,否則他們一係收理自己,一係做反叛那位,或亂發脾,更嚴重是傷害自己。

香港的思念

很多父母以為小朋友來到英國後,很快便結識到新朋友,忘記了在香港的親友,但事實上也並非如此,要明白他們也有留下思念。

在香港照顧他們的,往往是四大長老及姐姐,反而在香港父母較少貼身照顧。小朋友或會很掛念在香港貼身照顧的家人,又或者很掛念朋友仔,甚至由細陪他長大但帶不走的小動物,他們會很想keep住大家的聯繫。不要輕看小朋友的思念,幸好現有科技能透過網絡聯繫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-

如何到小朋友的內心世界

讓小朋友講出心裡感受情緒是關鍵,但如果講出來,父母如何聽得到,也是一大堆學問。Sandy解釋,表達藝術治療可分五個範籌,包括1.視覺藝術,如畫畫,做黏土小手工等; 2.音樂; 3.身體舞動; 4.話劇; 5.創意寫作。大人小朋友可以透過不同的藝術創作,講出自己的感受,過程中會更了解自己。

玩住扮住聆聽內心

小朋友做藝術創作最有創意,在上述五原素中,隨意畫畫及動手動腳的戲劇,小朋友最喜歡,因為他們愛動,不能停下來,小朋友也天生愛模仿扮大人。

Sandy試過跟小學生家庭,透過戲劇如玩估大電視或有口難言,來打開大人細路的心屝。她先準備一些字卡,如最喜愛的食物,運動,人物,喜好等,大人與小朋友一起來估,不可用語言,只可透過表情及動作讓對方估,然後由淺入深,慢慢由食物轉為估情緒,包括失望/ 開心/ 興奮/ 孤獨/ 寂寞….等,都是小朋友經歷過或經歷中的情緒。

Sandy建議父母如在家玩,前期可先選一些輕鬆易進入狀態的字卡如食物運動,然後再估一些較複雜的情緒字。除了不開心也可估一些開心情緒,聆聽孩子如何會開心也很重要,原來他在這狀態便會開心。

父母透過玩去聆聽小朋友的心底話。聆聽不能太刻意,『呀,我個仔好似有心事,我要打開佢把口』,又或者他不開心關在房,在門口拍門問他為何不開心,這些也是行不通。

身體接觸被擁抱的感覺

八九歲都仲好痴身?  Sandy又試過設計一些含戲劇元素的遊戲,讓兩母子打開溝通之門。

我跟父子母女一起玩石像遊戲,要求他們擺出一些動作,如每人只一隻腳點地,親子間能做出很多神奇的動作。

記得有次要求母子二人四隻腳只有兩隻腳點地,媽媽決定一手抱起七八歲大的兒子,仔仔抱得媽媽實一實,媽媽差不多透不到氣,但媽媽也捉得兒子好實。母子發現,已很久沒如此攬實對方。原來七八歲的是哥哥,家有更年幼弟妹,母親說近年心力也在照顧年幼弟妹,很少放時間在哥哥身上,但其實哥哥也很想要媽媽的大力擁抱被媽媽攬得緊緊的感覺,在旁的仔仔大力點頭認同。父母與子女身體接觸,大家關係更親密,更能溝通心事。

聽音樂了解年青人

年幼的子女可以透過遊戲,戲劇元素打開心扉,年青人又如何? 音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音樂本身已令人放鬆,進入音樂的世界有好好紓緩作用,從年青人的音樂世界,聽到他們說甚麼。

Sandy有次跟一學生個案,那位學生很喜歡一名十來歲已成名的外國歌手。跟學生細聊下,原來他愛聽這年輕成名的外國歌星,除了聽因歌手的音樂,也因歌手背後的故事,歌手十多歲已能獨當一面成為有自信又知名的歌手,這給學生很大的動力。他自己正是極缺乏自信,學生把自己投射到這歌手身上。嘗試了解小朋友喜歡的歌手,聽那首歌,那句歌詞,這已說緊嘢比你聽。

又有一個中學生,跟Sandy畫畫時,突然哼起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的舊歌,佢係,講緊嘢比我聽,這是他渴望自由飛翔的感覺,他家人管得很嚴,困得他很緊,他晚上便聽深宵節目識了這首舊歌。於是我便跟他一起哼陪佢唱,再加啲歌詞比佢。

年青人踏入青春期已有很多轉變,很多問題,感到自己與父母有代溝,青春期有很多生理心理變化,加埋移民要適應多一樣,父母要識Read他們的感受。

把溝通融入日常生活

善用英國的遼闊空間,較寛鬆的時間,沒那麼緊張的課程,將溝通融入在日常生活中。:搓泥膠及黏土小朋友及年輕人都很喜歡,這動作確實可釋放很多情緒令人放鬆。來到英國,廚房咁大,不如一家人一齊整麵包,搓粉團便如搓泥膠,這動作可釋放很多情緒。搓的粉團可以天馬行空。除了搓麵包,也可一齊做餃子,做掛念的香港食物

Sandy說,與其刻意叫子女坐下來跟父母傾幾句,不如一家人將對話融入日常生活中,過程可以好輕鬆,搓麵團過程中情緒也舒服咗,放鬆了,之前感到抑壓或不開心事也會覺得不是咁大件事。

所以鼓勵大家運用英國的空間,廚房大咗,草地大咗,搓下麵團,與小朋友出去攬下跳下,以前在香港做不到的,現在一家人可以多做

蘇瑞雯最後給家長三個錦囊:

1.Non judgemental 忌判斷

Sandy說她接觸的父母十個九個會犯的,便是早早下判斷,小朋友愛亂畫畫,這可能是發洩情緒,父母是否可包容孩子亂畫畫,而不是批評他們畫出界或者畫得唔好睇?

面對青春期的小朋友,如子女分享有關兩性關係,或者發現子女拍拖,父母不要第一句便說: 咁細個梗係唔好拍拖,尤其來到英國更應專注讀書。Sandy提醒父母,凡事不要太快下判斷或批評, 你可以跟他們分享父母年輕時也有這階段,再教面對兩性關係及如何保護自己,父母一開始便落閘,子女下次不會再講嘢比你知。

2.Open Minded 開明思維 

今天小朋友接觸的世界,跟父母那年代已大大不同,他們是在YOUTUBE學習的一代,他們上的YT不一定好不一定對,但父母嘗試了解他們現在看的頻道,比孩子自己講下先,可能佢自己也覺得有問題,不是一開始便說: 咁垃圾既YT頻道咪鬼睇,轉過頭孩子也是半夜匿在被窩內睇。

作為父母要問番自己,這些YT頻道是否一定錯,還是社會已不同,大家價值觀已不同,作為父母要不斷思考。要讓孩子知道,父母不是高高在上

Sandy也提醒父母跟小朋友劃下界線的重要性,例如當孩子話比你知在學校好難受,好多人蝦佢,你們要討論如何面對這事,不是縱容他以打人還擊是無問題,也不應以傷害自己作回應,條界線要知如何劃分。

3.一顆Playful的心 學識去玩

父母壓力大,移民後很多適應心力交碎,包括擔心小朋友學業前途。面對大壓力,Sandy說大人更需要學識如何玩來釋放壓力。小朋友與生俱來識得玩,但人長大後,越來越多規犯,這樣不可做那麼不可做,入大學前也是認真讀書。如父母能學識玩,享受玩的過程,壓力也可紓緩。Let’s play! 

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

en_G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