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分享

Shall we talk?

Shall we talk? 最近英國心泉舉辦了一場有關移英年青人精神健康的講座,造就了一次年青人與家長對話的機會。就孩子的學校生活,年青人和家長最多聽到或說過的依次為(1)你仲唔努力啲,點追呀;(2) 你要多啲同本地同學玩; (3) 你要俾心機啲讀,我係為左你先移民。 當問及年青人或父母覺得孩子的壓力來源,十居其九也是答成績,甚至有年青人坦誠最大的壓力來源自父母。有年青人說父母常說在英國讀書壓力較輕, 卻忽略了他們「交數」的壓力大了。那份壓力可以是來自父母,也可以是來自年青人本身。 他們不少是正考慮GCSE選科或正修讀GCSE的年青人,他們感到迷惘。將來是考慮興趣、能力……?還有跟那個固有的框框,向「錢途」、「前途」看……?父母給的答案就是讀書、讀書、再讀書,但年青人不是個個也喜歡追成績,或是仍在學習上水土不服,或是怎努力也不是成績卓越的一群。「仲唔努力啲」、「我係為左你先移民」成了年青人的夢魘。家長會以為孩子愛聽「加油!」、「俾心機!」,這當然好過責備,但在打氣的背後,他們更希望先得到家長的信任、認同他們曾作出的嘗試及努力。 有家長問為何孩子不願答父母的問題,有同學坦然不想父母問太多,因為要考量父母要的是什麼答案,才可令家長感到滿意。有家長問那為何子女不能主動分享校園生活,有年青人反問在場的父母為何不能尊重他的世界及現狀。他說未有朋友時爸爸媽媽就問為何沒有朋友,認識了背景及語言相近的香港人朋友,又問為何不多與本地同學做朋友。結果又返回怎樣答父母也不滿意的惡性循環,最終他選擇成為省話先生。有年青人說他期望父母聆聽心聲,而非急於發表見解及提出父母認為萬靈的方法。 為何年青人喜歡與朋友傾訴而不是父母,除了思想相近、身處環境雷同,最重要的是同哭同笑的共鳴。不論是面對適應困難、選科、選擇學校等移英香港學童普遍面對的困惑,我們鼓勵家長製造機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年青人交流,如多和子女一起參觀不同學校的開放日。有家長說孩子在開放日不懂發問,那家長要先和孩子做一些準備功夫,設定幾條訪問其他學生的基本問題如參觀Sixth Form時可問本地學生:你認為這間學校給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?你最欣賞學校那一方面的工作? 有哪些是你認為最需要改善?你考慮選讀哪一科或哪一間Sixth Form時有什麼考慮點? 與其在大人也不確定的情況下,強將香港以往那套放在孩子身上。不如多聆聽,少批評,陪他們探索這個新的國度,這才是融入。 原文載於號角2025年2月號

Christmas Card for Hong Kong Well
家長分享

心泉下月就兩歲喇!

心泉下月就兩歲喇! 心泉下月就兩歲喇!一個以義工為主的團隊,靠公眾捐款和少量政府資助,居然服務了382個家庭,即平均每兩日有一個,真的很神奇。

家長分享

人幫你, 你幫人走出社交孤立

人幫你, 你幫人走出社交孤立 人生路不熟,點識朋友?W媽媽與仔仔同老公剛慶祝移英兩周年,同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。初來英國,仔仔面對唔少適應困難,讀寫聽說,返學日日頭頂都有十萬個問號。W媽媽唔想仔仔黎到英國都係追成績、追功課……但又會擔心將來GCSE 英文唔合格,出路不多。

家長分享

家長分享5: 主動尋求全方位SEN支援之路

家長分享5: 主動尋求全方位SEN支援之路 作者: Elfy 媽咪 還記得在香港開始預備來英國的計劃時,最令我苦惱就是兒子日後在英國的支援。我的兒子在3歲時被評估有言語障礙及肌張力弱,4歲時被評估有輕微亞氏保加,他主要在社交及大小肌肉能力方面較弱。在香港,兒子的學校有到校服務及社區NGO提供訓練,我對自閉症孩子認識不多,故我也持續在不同學院學習針對SEN孩子的管教課程,如執行功能、3P正向管教課程、親子遊戲輔導等等。 出發往英國前,我在網上尋找了提供予SEN學童及家庭的支援。另外,我丈夫在英國有位朋友的女兒也是SEN,為我提供了不少這方面的資訊,包括EHCP(education health care plan教育健康關顧計劃,簡稱EHCP)這個新事物。最令我深刻的忠告是申請EHCP很困難 ,因為朋友的女兒申請了很長時間才爭取到EHCP,所以我的印象是在英國得到SEN支援是很困難的。

家長分享

我家孩子很特別(下)- 通往英國特殊教育「貴賓之路」- EHCP家長過來人語

我家孩子很特別(下)- 通往英國特殊教育「貴賓之路」- EHCP家長過來人語 分享家長: Lucy 我家有特殊兒童,來英五年,輾轉認識了一些處境相近的香港家長,向我查詢英國特殊教育的各種問題。不少人有美麗的誤會,以為英國的特殊學校會是天堂。事實是,這裡支援雖好,但僧多粥少,要成功替孩子爭取,除了有過五關斬六將的能耐,還必須有財政資源。

家長分享

我家孩子很特別(上)- 通往英國特殊教育「貴賓之路」- EHCP家長過來人語

分享家長: Lucy 女兒C發展遲緩,一直在香港的英基學校讀書,也很快樂。但是想到16、17歲她離開校院後的處境,就很擔心,因為香港並沒有給這些年青人應有的照顧。於是五年前,我和C一起來了英國,尋找新可能,發現英國能提供的選擇真的比香港豐富得多,要得到卻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。

家長分享

家校合作第一回

家校合作第一回 分享家長:Snoopy 孩子F抗拒上學,光有家長的努力和愛是不足夠的,學校的配合能令事情事半功倍。於是孩子見過香港的臨床心理學家後,知道他沒有患上情緒病,我們便約見學校,商討支援方案。

家長分享

孩子不願上學

孩子不願上學 分享家長: Snoppy 情緒人人有,尤其是移民前後。 移民決定是在2020年12月,離開是2021年8 月,足足八個月,但不等於孩子已有足夠時間消化離開香港 — 這個我們深愛地方— 的決定。 出發前,15歲大仔F已不時會大發脾氣,失去學習目標及動力,也會間中不肯回校上課。因著其健康及情緒問題,早在2019年他已開始接受臨床心理學家(Clinical Psychologist)的輔導。2020年下旬,情緒終算穩定下來,所以暫停了輔導。決定移民後,又在臨行前安排了輔導會面,以為有準備。

zh_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