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ll we talk? 最近英國心泉舉辦了一場有關移英年青人精神健康的講座,造就了一次年青人與家長對話的機會。就孩子的學校生活,年青人和家長最多聽到或說過的依次為(1)你仲唔努力啲,點追呀;(2) 你要多啲同本地同學玩; (3) 你要俾心機啲讀,我係為左你先移民。 當問及年青人或父母覺得孩子的壓力來源,十居其九也是答成績,甚至有年青人坦誠最大的壓力來源自父母。有年青人說父母常說在英國讀書壓力較輕, 卻忽略了他們「交數」的壓力大了。那份壓力可以是來自父母,也可以是來自年青人本身。 他們不少是正考慮GCSE選科或正修讀GCSE的年青人,他們感到迷惘。將來是考慮興趣、能力……?還有跟那個固有的框框,向「錢途」、「前途」看……?父母給的答案就是讀書、讀書、再讀書,但年青人不是個個也喜歡追成績,或是仍在學習上水土不服,或是怎努力也不是成績卓越的一群。「仲唔努力啲」、「我係為左你先移民」成了年青人的夢魘。家長會以為孩子愛聽「加油!」、「俾心機!」,這當然好過責備,但在打氣的背後,他們更希望先得到家長的信任、認同他們曾作出的嘗試及努力。 有家長問為何孩子不願答父母的問題,有同學坦然不想父母問太多,因為要考量父母要的是什麼答案,才可令家長感到滿意。有家長問那為何子女不能主動分享校園生活,有年青人反問在場的父母為何不能尊重他的世界及現狀。他說未有朋友時爸爸媽媽就問為何沒有朋友,認識了背景及語言相近的香港人朋友,又問為何不多與本地同學做朋友。結果又返回怎樣答父母也不滿意的惡性循環,最終他選擇成為省話先生。有年青人說他期望父母聆聽心聲,而非急於發表見解及提出父母認為萬靈的方法。 為何年青人喜歡與朋友傾訴而不是父母,除了思想相近、身處環境雷同,最重要的是同哭同笑的共鳴。不論是面對適應困難、選科、選擇學校等移英香港學童普遍面對的困惑,我們鼓勵家長製造機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年青人交流,如多和子女一起參觀不同學校的開放日。有家長說孩子在開放日不懂發問,那家長要先和孩子做一些準備功夫,設定幾條訪問其他學生的基本問題如參觀Sixth Form時可問本地學生:你認為這間學校給你最大的幫助是什麼?你最欣賞學校那一方面的工作? 有哪些是你認為最需要改善?你考慮選讀哪一科或哪一間Sixth Form時有什麼考慮點? 與其在大人也不確定的情況下,強將香港以往那套放在孩子身上。不如多聆聽,少批評,陪他們探索這個新的國度,這才是融入。 原文載於號角2025年2月號